八大食品的真相
2020-02-18 08:37 来源:密山养生网
刚过去的2016年,你都被哪些食品安全问题坑害过?或者被那些食品安全谣言忽悠过?1月6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权威专家对2016年的相关食品安全热点进行了解读。看看有哪些食品安全的真相被我们忽视了——
1、澳州进口奶粉吊销许可证
事件:2016年11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再出监管措施,澳大利亚百年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VIPLUSDAIRYPTYLTD(简称“维爱佳乳业”)自2016年11月4日暂停在华注册资格,而这也是2016年澳洲第二家被暂停入华的乳制品企业。
进口乳制口不合格问题已经多次被警示,在进口中被查出的问题多为菌群与酸度超标,还有标签不合格问题。
对比来看,在2016年,中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为99.75%,婴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为99.26%,不合格原因很多包括菌落总数超标、维生素含量不合格等等。总体来说,中国乳业总体的合格率仍然是很高的。
乳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问题,中国的乳品安全与产品质量水平已显著提升,但风险依然不容忽视,国内的乳品安全主要关注点在原料和加工安全。同时,近年来,中国进口乳品的比例在加大,进口乳品的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当然,消费者应该理性看待这些问题,需要提升消费信心。
2、玉米粉中掺入西地那非
事件:湖南湘潭警方侦破的一起制售假药、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不法分子将“伟哥”主要成分西地那非掺入玉米粉中,制成大量号称具有壮阳、性保健功能的假药、保健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涉案金额达高达1.5亿元。
“西地那非”不在保健食品允许使用的原料目录内,玉米粉中加入西地那非,属于“违法添加”。在保健食品的原料审查审批中,会有一个名单,只有名单内的原料可以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同时要注意,“壮阳”“改善性功能”均属于违法夸大宣传。消费者一定要记住,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规范保健食品市场秩序。
3、网络食品安全隐患
事件:央视315晚会曝光“黑心作坊”入驻网络平台,网售食品存在照片和店面不符,实际店面是个小作坊,加工条件堪优等问题。
从法学角度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挑战,传统监督都是面对实体经济和线下交易,但是到了平台时代,传统监管手段受限。
一个关键的探讨方面是,要追求价值平衡,管得太死会扼杀创新,维持市场经济、保证各类安全之间取得多方平衡。但是,保障食品安全来保障公众健康是网络食品监管的底线。那么如何实现,建构规范、严格的立法体系,严格监管体现在立法的日趋完善,平台规则的严格化也是必经之路,要靠“合同”来约束商家。
还要解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包括生产经营者本身的做假、平台商是否有意的遮蔽等。通过信息核实去解决难度很大,需要消费与政府的共同监督。通过诸如信用信息的披露来发挥消费者的选择力量,发挥信息“正淘汰”机制。
4、抗生素与兽药残留
事件:2月,复旦大学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儿童时期抗生素暴露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之一。复旦公共卫生学院的专家监测发现,79.6%的上海学龄儿童尿液中检出21种抗生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研究发现,1种以上抗生素在尿中被发现的频率为58.3%,至少两种及以上抗生素或抗生素类别在尿中同时发现的频率分别为26.7%和23.5%,而且在一份尿样中最多能同时检测出4类6种抗生素。
中国养殖业抗生素用量巨大,在全球用量都处于第一,这是因为中国养殖业规模也居全球第一。养殖业确实存在使用不规范问题,使得抗生素残留问题成为关注点。我们有明确的兽药使用标准且与国际接轨,但仍需加强源头风险的预防与控制。
要科学认识、理性对待耐药菌的安全风险。就目前的资料显示,在我们国家来说,细菌的耐药问题仍然主要是来源于临床人用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医院内的交叉污染。但兽药在养殖业的滥用和违规使用,同样对我们未来的食品安全风险是巨大的,要加强对种养殖人员的科学教育培训。
5、饮用水“加氮气”流言
事件:有流言称,“康师傅”饮用水使用了工业氮气。
解读专家:孙宝国(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吸入氮气。氮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空气中氮气约占78%。氮气在食品加工中可以作为加工助剂,是食品添加剂的一种,由它的高度安全性,无须标签标识,也没有限量规定。在包装饮用水的制造过程中,加入食品级氮气是一项成熟且环保的工艺。氮气在各种食品都可以使用,其实很多包装食品都是充的氮气,充氮气可以延长保质期。
但氮气作为加工助剂,跟其它食品添加剂不同,因为它是在加工过程中的,最后不会成为食品成分而保留下来。食品添加剂是提高食品质量的,同样,也是提高食品健康水平的。
6、关于标签的是与非
事件:近年来,围绕“标签”的打假成为职业打假人的主要目标,很多问题是标签的小瑕疵。
食品安全法中食品标签有严格规定。标签可以让消费者了解食品信息,但大部分产品标签上的瑕疵与产品本身质量问题没有关系,但企业还是应该加强对法规的研究。政府应尽早出台相关配套法规,避免这类事件出现。
7、100%纯果汁配料表中有纯净水
事件:消费者发现宣称“100%纯果汁”的配料中还有纯净水,认为涉嫌误解消费者。
消费者应正确理解果汁标准“100%”,采用浓缩果汁进行加水还原制作纯果汁是国际通用的加工工艺。
“果汁”是果蔬汁(浆)的一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料通则》(GB10789)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果蔬汁(浆)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采用物理方法(机械方法、水浸提等)制成的可发酵但未发酵的汁液、浆液制品;或在浓缩果蔬汁(浆)中加入其加工过程中除去的等量水分复原制成的汁液、浆液制品。
什么样的果汁才能标注“100%”?在《果蔬汁类及其饮料》(GB/T31121-2014)中规定:“果蔬汁(浆)”中只添加通过物理方法从同一种水果或蔬菜获得的香气物质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或)通过物理方法从同一种水果和(或)蔬菜中获得的纤维、囊胞(来源于柑橘属水果)、果粒、蔬菜粒,不添加其他物质的产品可声称100%。
因此,100%果汁产品在包装上向消费者明示产品配料中含有纯净水,表明该产品属于复原类的果汁。采用浓缩果汁进行加水还原制作纯果汁是国际通用的加工工艺,它是把水果原汁经减压加热蒸发除去一定比例的水分制成。相较于非复原果汁,这种复原类果汁便于保存和运输,降低成本,延长了产品保质期。
但企业还是要加强自律,保证“100%果汁”复原成原果汁浓度,同时及时进行科普宣传,正确了解标签标识。果汁中原果汁含量国家标准亟待制定,避免某些企业生产与其宣传不相符的果汁。
8、“胶水牛排”引发关注
事件:媒体报道,市场中出售的“拼接牛排”是由碎牛肉与一种名为“卡拉胶”的“胶”制作而成的“胶水牛排”。
解读专家:王守伟(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
“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把碎肉经滚揉、搅拌、调味等工艺加工而成。该技术在国外60年代即出现,被广泛使用,能很好的调理肉的口感。同时,碎肉不等于劣制品,肉制品加工过程中,碎肉的出现不可避免。卡拉胶也不是大家想象的塑料用胶,是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物质,是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
消费者要科学分辨,原切牛排不作任何处理,调理牛排可以加辅料,大家看清楚即可,以调理牛排冒充原切牛排是商业欺诈问题。
辽宁治疗牛皮癣费用
洛阳癫痫病医院咋样